2001年,柴静开始做新闻,她说她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;2013年,柴静出版《看见》,她说要想“看见”,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,这才是活着。

2015年2月28日,离开央视蛰伏一年后的柴静通过网络发布了自费拍摄的深度调查——《穹顶之下》,这段104分钟的视频当日刷爆微博及微信朋友圈,24小时内被点击6千多万次。这次她让我们看见的是与我们每个中国人休戚相关的事:雾霾。

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,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,到此为止,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。但确实有了她之后,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,有了责任。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,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。

有了孩子后,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,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,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,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。

——柴静

没见过白云星星的童年

每个人终生暴露在实验舱

大气复合反应污染叠加

我们的煤怎么了?

柴油车环保设施”“全面”造假

环保部去哪儿了?

探访伦敦洛杉矶治理经验

我们怎么办?

采访中柴静表示,这部纪录片风格浓郁的调查视频,只是个人的调研,播出也全是公益性质,费时将近一年,花费则差不多一百万,费用来源主要靠自己之前出书的稿费。《穹顶之下》是她爱惜空气的一种方式,是一个资深记者的道义良心,一个普通母亲的社会责任。

《看见》自2013年在当当销售以来,畅销百万册,某种意义上,当当读者也为柴静的雾霾调查出了一份力,穹顶之下,我们同呼吸的不只是空气,共命运的不只是环境,关注《看见》,让前行者更加有力,别让柴静太孤单!

我支持柴静!她在当当的《看见》,每售出一本,作者便可获得一定的著作收入。互联网的力量是“集零”——集合零散的需求,当当可以 找到那几十万读者,柴静的百万制作费用也可从她获得的著作收入中支出!

看见

《看见》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,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,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。

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,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,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,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,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,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。在书中,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,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。一如既往,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,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,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,他人经受的,我必经受。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,是他们的生活,也是你和我的生活。

这本书中,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,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,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,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,因为工作原因,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。他们是流淌的,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,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,摇摇欲坠,土崩瓦解。这种摇晃是危险的,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。

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、不断推翻、不断疑问、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,一个国家由人构成,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,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,就要如何报道自已。

——柴静

广告